最近,中足联发布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政策举措,包括减少俱乐部梯队数量、取消强制设立女足队等,这些措施可以让俱乐部在开支上省下不少钱,但对中国足球的影响尚不明朗。与此同时,另一项备受关注的政策是,俱乐部派出球员到海外联赛的数量将与注册外援的名额挂钩,似乎在鼓励俱乐部输送球员去国外留洋。
自新赛季开始,中超俱乐部若能派出球员参加欧洲五大联赛(英超、西甲、意甲、德甲、法甲),每派出1人,就能额外注册1个外援!按照现行政策,全年累计注册外援数量不得超过6人,因此理论上可能会有俱乐部注册7名外援。尽管注册外援数量并非等同于上场外援数量,不会对联赛公平性产生太大影响。中足联的初衷是鼓励俱乐部放行优秀球员出国留洋,同时通过额外外援来弥补球队实力损失。然而,这种做法是否有违足球发展规律呢?
目前规定,俱乐部必须将球员派往五大联赛的一线队或梯队,才能享受额外注册外援的奖励,但具体细则尚未明确是否要求球员获得出场时间。虽然每派出1人新增1个外援注册名额,但比赛上场外援数依旧限制在5人,而新增外援是否能进入比赛大名单也未明确规定,可能导致一场比赛中有6名外援同时登场的情况。这一政策对于青训能力强、拥有出色年轻球员的俱乐部有利,但球员是否真的愿意选择出国留洋呢?
尽管这一政策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许多漏洞。豪门俱乐部完全有可能通过投资与五大联赛球队合作,将梯队球员租借给对方,而球员则无需真正离境,只需挂名即可换取外援名额。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低级别联赛中有很多中资俱乐部,一旦这一政策执行,它们完全可以接收中国球员,无论这些球员是否有能力在对方球队取得出场机会,形成出口转内销的案例。
总的来说,如果政策制定得当,确实可以帮助国内球员涌向五大联赛留洋,但目前中超能够冲击五大联赛的潜力球员寥寥可数,如王钰栋、蒯纪闻、刘诚宇等U20国脚中,也许只有王钰栋具备登陆五大联赛的实力,且可能仅限于替补或轮换角色。其他球员要直接参加五大联赛的难度极高,更大可能是从梯队或低级别联赛起步。中足联的政策初衷固然值得称赞,但历史上中国足球颇多背离发展规律的政策失败案例,如之前备受争议的U23政策,因此对这一新政策仍需谨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