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冷不丁丢出一份裁判评议报告,像颗深水炸弹把成都蓉城球迷的心彻底炸碎了。 报告白纸黑字承认,在蓉城和河南队那场关乎冠军梦想的关键战中,主裁判艾堃干了啥:第15分钟,蓉城队员胡荷韬明明把球踢进网窝了,他抢先吹哨判河南队手球,好球被吹掉;第48分钟,河南队外援阿奇姆彭禁区内明显手球,他瞪着眼睛当没看见,VAR也跟着装瞎。 两个致命的误判,直接让蓉城从可能3-2赢球变成1-2输球,积分榜上差4分,夺冠彻底没戏。

足协倒是光棍,认错了,但紧跟着一句“比赛结果不可更改”。 合着俱乐部一个赛季的投入,球员拼到抽筋,球迷喊哑的嗓子,就换来个“判错了,下次注意”? 这场景熟不熟? 2022年,深圳队被张雷一个角球误判坑了,赛后官微发了七个字“是时候摸摸良心了”,成了那年的梗。 再往前捯,2007年就有裁判连该罚下谁都搞错,把文光赫冤枉罚下,闹出大笑话。 感觉快20年了,剧本都没咋换,只是主角从王津、陆俊换成了艾堃、张雷。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VAR技术引进,本来是想减少冤假错案,结果呢? 有时候成了摆设,该介入时不介入,比如艾堃漏判蓉城点球那次,VAR愣是没动静;有时候又介入得莫名其妙,甚至闹出画线时间能差6秒的笑话。 更离谱的是程序错误,比如深圳队那次,比赛因为争议角球中断8分钟,主裁判张雷居然一直和VAR交流,可角球判罚根本不在VAR审查范围里,他跑去交流个啥?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加戏吗。
裁判问题年年有,足协也不是没动作。 他们搞了裁判评议制度,还请了媒体和社会监督员列席,想显得公开透明。 光2024年就好几期评议报告,认过错判漏判。 比如认定南通支云对沧州雄狮的进球该吹无效,VAR没介入是错的;也认定过女甲联赛漏判红牌。 今年还成立了中足联,想推进管办分离。 但球迷和俱乐部要的不是你事后认错,而是场上那一刻的公平。 评议报告出得再勤,也改变不了积分榜上的分数。 就像蓉城这次,报告出来了,冠军也没了。
裁判问题的坏处,可不止是坑了一两支球队。 它像慢性毒药,慢慢侵蚀联赛的公信力。 球迷会用脚投票的。 你再看亚冠赛场,代表中超出去的三支球队——上海海港、成都蓉城、上海申花,在东亚区积分榜上垫底,海港更是倒数第一。 这画面太讽刺了:在国内联赛为了冠军争得头破血流,到了国际赛场集体不堪一击。 难免让人怀疑,中超这冠军的成色到底有多少? 联赛的水平到底怎么样? 如果连最基本的公平执裁都保障不了,球队在国内养尊处优,一出去就现原形,这样的联赛热闹有啥用?
有人说,本土裁判需要成长空间,要多包容。 理是这么个理,但宽容不是无底线的。 当某些裁判的错判呈现出某种“方向性”时,当争议总在关键场次反复出现时,简单的“业务能力不足”就很难让人信服了。 还记得2020年京鲁大战的争议吗? 裁判专家当时就一针见血:问题的根子在于裁判主管部门对规则、尺度的理解出了偏差。 五年过去了,这偏差纠正了吗? 好像没有。
足协的领导们肯定也头疼,也想办法。 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行。 比如这个评议报告,能不能别总在深夜发? 能不能对重大误判带来的实质性影响,比如对冠军归属、升降级的影响,有个更负责任的说法,而不是一句“结果不可更改”就打发人? 能不能在裁判培养上,真正下功夫统一尺度,而不是让马宁这样的精英裁判去世界杯执法,国内联赛却乱成一锅粥?
球迷其实要的真不多:一场干净的比赛,一个由球员脚下技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由裁判的口哨来当主角。 希望下一次,足球能真正回归足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