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补时第16分钟,倒地的廖锦涛成为全场焦点,特谢拉的一个动作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冲突,却意外逃过了裁判的处罚。
大连英博俱乐部赛后第一时间收集比赛画面与证据,决定就特谢拉的疑似行为向中足联正式申诉。他们希望足协能够对这类行为进行严肃调查与处罚,维护赛场的基本公正。

申诉的结果却令许多人感到意外。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评议组认定,通过现有视频画面无法证实特谢拉有辱骂或吐口水的行为。更引人关注的是,这场比赛中大连英博提出的四个申诉案例全部被驳回。
大连英博与上海申花的那场比赛,充满了火药味。在补时阶段,当廖锦涛倒地后,特谢拉上前的行为直接点燃了两队球员的情绪,引发了激烈冲突。
冲突过程中,已经被替换下场的大连英博球员朱鹏宇因冲入场内,被主裁判出示第二张黄牌,累计红牌罚下。而特谢拉却未受到任何纪律处罚。
足协评议组在随后的裁决中承认,当值裁判组在两次判罚上存在错误。他们指出裁判应判罚申花球员金顺凯的犯规,并出示黄牌警告;同时认为特谢拉的动作至少构成非体育行为,应予以黄牌警告。

大连英博主帅李国旭和教练组在向边裁讨要说法时,主裁判顾春含迅速向大连替补席出示黄牌。助理裁判孙凯被视频拍到对大连教练组成员破口大骂。
本赛季中超赛场上的申诉似乎成了一种徒劳的形式主义。在最近一次裁判评议中,大连英博提出的4例申诉和青岛西海岸提出的3例申诉,共计7个申诉案例全部被驳回。
这已经不是中小俱乐部第一次在申诉路上遭遇挫折。青岛海牛之前就经历过类似情况,该得到的点球没判,好球被吹掉。云南玉昆对阵上海海港的比赛中,VAR划线出现错误,将肘部当成有效部位,导致进球被吹无效。
裁判评议报告定期发布,但其权威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足协虽然声称推行裁判“升降级”制度和打分规则,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失误多的裁判得分可能较低,但这一制度未能有效改变赛场上的判罚质量。

VAR技术的引入本意是提高比赛公平性,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却引发了新的争议。该介入的时候不介入,不该介入时又过度干预,成为球迷和俱乐部诟病的焦点。
上海海港与大连球队的交手历史中,总有一些时刻让人回味。2023赛季最后一轮,上海海港击败大连人,直接导致后者降级。
相比之下,那个赛季上海申花在大连人保级关键时刻却选择了“送分”。这种历史上的恩怨情仇,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球迷和媒体对当前比赛的解读。
本赛季初,中超争冠格局呈现出五强混战的局面。上海申花、上海海港、山东泰山、成都蓉城和北京国安五支球队分差微小,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当时谁能想到,赛季末的争冠大戏会以这样的方式展开?

如今上海海港以63分领跑积分榜,上海申花以2分之差紧随其后。由于双方相互交手战绩占优,海港在末轮只需一场平局即可确保冠军。
球员租借问题往往牵动着俱乐部的战略决策。上海海港俱乐部目前拥有球员刘祝润的所有权,而刘祝润正被租借至大连英博效力。
据解说员周亮分析,刘祝润的大部分工资实际上由上海海港支付。这种经济联系可能影响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关系。
对于大连英博而言,下赛季继续以租借形式留住刘祝润无疑是符合俱乐部利益的考量。一位熟悉海港队特点的球员在阵中,无疑会对比赛策略有所帮助。

中超联赛的竞争从来都不只是球场上的技战术较量。足球媒体人徐江指出,上海申花和成都蓉城在中超缺乏“朋友”,导致每场比赛都需要与对手全力拼争。
成都蓉城在主场1-2不敌河南队,提前退出争冠行列。解说员刘越认为,这场比赛的结果与成都球迷之前的行为存在一定关联。
中超联赛的竞争环境是否公平,一直是球迷和媒体热议的话题。有统计显示,近三个赛季梅州客家因误判直接丢失11分,这些分数足以改变保级格局。
本赛季特谢拉已经多次逃脱红牌处罚,这导致他在比赛中行为更加大胆。足协评议组未能采取坚决行动,可能助长了此类行为的重复发生。

《人民日报》曾点评指出,中超裁判对VAR存在过度依赖,同时“选择性失明”的问题尚未解决。
中国足协秘书长刘奕也承认联赛初期VAR过度干预比赛,尽管后续组织了培训,但老问题仍反复出现。
对于中小俱乐部而言,生存环境本就艰难。青岛海牛今年从当地政府获得2000万资金支持,其余部分需要自筹。在投入越来越大、电视转播收入有限的背景下,公平的竞赛环境显得尤为关键。
裁判评议组在认定特谢拉事件“无法证实”的同时,也指出其动作构成非体育行为,应予以黄牌警告。类似的自相矛盾在近期的裁判评议中并非孤例。
联赛最后一轮,大连英博主场迎战上海海港。大连已经保级成功,而海港只需一分即可夺冠。球场上的每一分钟,都在检验着中超联赛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