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分钟,裁判的哨声迟迟不响,上海申花球员的眼睛紧紧盯着时钟,一场本该到手的胜利正在一点点消失。
“裁判的哨子是不是装了进球感应器? ”这是中超第25轮上海申花对阵成都蓉城后,社交媒体上最火的评论。
比赛进行到第98分38秒,对手扳平比分,裁判随即吹响终场哨。
这已经不是上海申花本赛季第一次遭遇争议判罚。 从杨梓豪拉倒马纳法未被判点球,到蒋圣龙在禁区内的抱摔犯规被无视,申花仿佛成了裁判判罚的“争议磁铁”。
而有些比赛他们甚至赢了球,却依然要申诉,只为了讨一个公道。

中超第25轮,上海申花主场迎战成都蓉城。 当比赛进行到第98分钟,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申花球员们不断看向场边第四官员举起的补时牌,上面显示8分钟,但时间早已超过这个数字。
转播镜头清晰显示,比赛时间已经走到98分38秒,成都蓉城队员将球打进,裁判立即鸣哨结束比赛。 这种“精准”的时机把控让申花教练组怒不可遏。

更让申花无法接受的是上半场第42分钟的一幕。 徐皓阳在禁区内的挑传明显击中了成都后卫李扬张开的手臂,根据国际足联最新手球判罚标准,这本该是一个点球。 裁判却
未作
任何表示。
这已经不是申花本赛季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争议。 在第15轮对阵天津津门虎的比赛中,类似场景接连上演。
第13分钟,对方防守球员手臂卡住路易斯脖子将其拽倒;第64分钟,蒋圣龙在角球争抢中被拦腰抱摔。

那场比赛,申花虽然3-0大胜,但赛后依然选择了申诉。 俱乐部无法接受裁判对危险动作的持续纵容。
与其他中超教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申花主帅斯卢茨基的冷静。
在海港1-1战平申花的德比战后,海港主帅穆斯卡特公开质疑裁判判罚尺度不统一,而斯卢茨基只是淡定评价:“比赛质量不错,就是没赢有点小遗憾。 ”
这种冷静在赛季初期的一场足协杯比赛中更为明显。 对阵北京国安的比赛,裁判一次争议判罚引发轩然大波。 当国安教练和球员激烈抗议时,斯卢茨基只是简单表示:“我们赢了,这就是足球。 ”
斯卢茨基的冷静背后是理性思考。 在申花多次遭遇争议判罚后,他并没有将责任全部推给裁判,而是从球队自身寻找问题。

斯卢茨基的执教哲学是:有些因素无法控制,唯有提高自己才是正解。
中国足协的裁判评议报告曾引发更大争议。 在第16期评议报告中,足协将上海申花对阵天津津门虎赛后申诉的4个点球争议全部驳回,认定裁判“判罚正确”。

让人费解的是其中一个判例:津门虎球员杨梓豪脚下打滑失位,情急下左手拽人、右腿绊倒马纳法,VAR介入后仍不判点球。 足协的结论是:“腿部接触不构成犯规。 ”
同一轮联赛,蓉城队长周定洋的踩踏动作因“屈膝收力”被红牌改黄牌,获得足协平反;而津门虎的多次抱摔却被认定“无犯规”。

VAR技术本应减少争议判罚,但在中超却常常形同虚设。 足协强调VAR需严守“清晰明显错误”原则,但当杨梓豪拉拽马纳法的动作在视频回放中清晰可见时,VAR却选择了沉默。
上海申花俱乐部在多次遭遇争议判罚后,选择通过正式渠道表达不满。 从技术层面收集比赛录像到准备详细的数据报告,俱乐部的申诉越来越专业。

但这些努力往往收效甚微。
申花球迷的愤怒在足协公布评议结果后达到顶点。 当足协将四个点球争议全部驳回后,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
媒体人李璇直接开炮:“既然这些都不算犯规,未来各队请效仿,禁区里随便锁喉搂腰抱摔!
让球迷难以接受的是,一些争议判罚可能直接影响本赛季中超冠军归属。 申花在积分榜上的领先优势已所剩无几,每一分都可能决定最终冠军的归属。
裁判判罚争议不仅影响单场比赛结果,更可能改变整个赛季的格局。 上海申花从赛季初的领先6分,到如今优势不断缩小,争议判罚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京沪大战一直是中超的焦点战役。 一场比赛中双方犯规共41次,主裁判出示7张黄牌。 这种高强度的对抗中,裁判的任何一次判罚都可能改变比赛走向。
争议判罚对球员的心理影响也是巨大的。 当球员觉得同样的动作在不同比赛得到不同判罚时,他们会对裁判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这种心理波动可能影响他们在场上的发挥。
对于俱乐部来说,每次争议判罚后是否申诉、如何申诉都成为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申诉可能无法改变结果,但不申诉又可能让球队和球迷感到失望。图文带货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