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个球:孙继海怒怼青训质疑者,四年耕耘播撒种子,非一朝一夕可见效

2025-08-16 00:22:00

来源:看个球

在海选未来青训基地的草坪上,孙继海弯腰捡起一颗偏离球门的足球,指尖摩挲着球皮的磨损痕迹。曾在英超赛场上铲断亨利射门的铁血后卫,此刻面对记者镜头,语气中透露着难以抑制的愤怒:“那些说我没培养出国脚的人,根本不懂青训!”场边,十岁左右的小将们正在追着球跑,或许他们并不明白,脚下的草皮正处于中国足球青训的一场风波之中。

某足球论坛上,热帖中出现了一条评论:“四年了,连个国脚都没冒出来,还敢说伟大?”这话像一根刺扎进了球迷的心里。有网友翻出了孙继海在2021年刚开始搞青训时的豪言壮语:“要让中国孩子踢上真正的足球”,并跟随一片冷嘲热讽。而更有甚者将他与“1800万违约金风波”联系起来,质疑他以青训为名赚钱。一项平台的投票显示,53%的网友认为“四年没成果就是失败”,不过反击的声音也不少:“你总不能让刚种下的麦子当年就结穗吧?”

面对质疑,孙继海在家长会上回应道,语气中带着一股倔强。他举起手中的训练日志,翻到2021年9月12日的那一页,指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迹:“这是第一批孩子的射门数据,10次能中1次就不错,现在呢?”他朝场边喊了声:“小王!”一个穿10号球衣的小男孩应声踢出弧线球,精准地擦着门柱飞进死角。孙继海的声音柔和了些:“这孩子刚来的时候连鞋带都系不明白,如今能踢任意球了。青训不是养猪,三个月就能出栏?”

质疑声中,也隐藏着中国足球的焦虑。有球迷在信息间刷屏:“日韩都有18岁的国脚了,我们还在练10岁的!”却没人注意到,“百年计划”早在1999年就已经启动,曾经那批叱诧风云的球员也经历过“十年无成果”的阶段。孙继海在采访中翻出一张老照片,展示了他12岁时在大连体校的合影:“那时谁能想到我能踢英超?不也练了八年才进国青队?”

青训基地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用心。每块草坪都按英超标准铺设,底下安装了排水系统,即便下暴雨也能训练;营养师精心设计每个孩子的饮食,确保蛋白质摄入精准到克;更为独特的是心理辅导室,墙上贴满了“失败是机会”等励志标语。一位家长曾算过账:“一年学费6万,比报课外班贵点,但孩子身体结实了,性格也开朗了。”一位妈妈在短视频中分享孩子的训练视频,配文写道:“就算成不了国脚,这段经历也值了。”

“1800万违约金”风波的确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去年,有家长中途退费,基地按合同扣了违约金,结果被曝光到网上。孙继海随后在会议上拍了桌子:“我们要房租要工资,总不能白干吧?”但他悄悄改了合同,加入了“家庭困难可申请减免”的条款。有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他每年都会从自己口袋里贴补几十万:“光是那块进口草坪的维护费就够让人吓一跳。”

那些孩子的变化,才是最感人的部分。11岁的小林刚来时总是躲避他人目光,现在却能自信地对着镜头说:“我想踢世界杯。”女孩朵朵是队里唯一的女生,起初家长担心她会被欺负,但如今她的铲球动作比男孩还狠。孙继海特意保留了孩子们的“成长档案”,里面有掉下来的乳牙、画的战术图,甚至还有被球砸破的眼镜片:“这些才是真正的成果,比出个国脚更重要。”他翻着档案,指尖轻轻滑过那张稚嫩的签名。

网友们的讨论像一场拉锯战。“速成派”认为:“等这些孩子踢出来,我都退休了。”某足球评论员在节目中反驳:“你爷爷那辈就在盼着国足出线,如今不还是在盼?早该耐住性子搞青训了!”也有留洋球员分享了欧洲青训基地的照片:“人家的U10梯队教练都有欧足联Pro级证书,我们差得还远。”

孙继海的青训基地中藏着不少“反常识”的做法。他不让孩子们过早练体能,却每天留一小时让他们自由踢球;比赛输了不总结战术,先让孩子们分享“今天最开心的时刻”;甚至请了语文老师,要求孩子们在训练日志中写满300字。“踢球先做人,这话老套但管用。”他说,那是曼城主教练基冈给他的第一句忠告。

现在,基地的家长群中,大家对成绩的急功近利已经减少。有人分享了孩子的作文《我的足球梦》,还得了学校一等奖;有人说孩子的数学进步了,因为算跑动距离学会了除法。某位爸爸在朋友圈写道:“以前总问孙指导,‘我家孩子能成球星吗?’如今只问,‘他今天开心吗?’”这种转变,或许比任何比赛成绩都更为珍贵。

说到底,这就像在荒漠中种树。孙继海种下的种子,可能现在只是嫩芽,但总比荒芜一片好。某体育记者说得很实在:“我们骂了国足这么多年,如今有人真去挖坑浇水了,就算慢点开花,也该多一些耐心。”基地的角落里,新栽的小树苗上挂着每个孩子的名字,微风吹过,叶子沙沙作响,就像一群孩子在笑。

孙继海最近还在考虑建立女足梯队。他说要让女儿也来踢球:“别总觉得女孩只能跳芭蕾。”夕阳下,他站在球门旁,看着孩子们训练,背影比在英超赛场上显得单薄了些,但腰杆依旧笔直。或许几十年后,当某个国脚回忆起足球启蒙时,会提到这个总爱捡球的“孙指导”,就像现在的球迷记得孙继海当年那个经典的铲断一样。

中国足球缺的从来不是批评,而是那些能弯腰去种树的人。孙继海说的“伟大的事”,也许就藏在那些被汗水浸湿的训练服里,藏在孩子们每天进的那个球里。毕竟,再远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再慢的成长,也比原地踏步强。就像有位老教练说的:“只要方向对了,慢点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