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拉莫斯走进训练场时,天还没有完全亮。
草皮上还有凉凉的露水,球员们大多低着头慢跑热身,神情中透着一丝倦意。
那是他刚接手河南队不久的一个早晨,之前连续几轮失利让这支球队陷入低谷,士气低落到连喊口号都显得有气无力。
他站在那里,没急着讲话,只是静静看着每一个队员,直到所有人的视线都转向他。
他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有的不是最好的条件,但必须用现有的人,踢出最好的自己。”
在接受采访时,拉莫斯毫不掩饰当时的处境。
球队在他到来之前战绩糟糕,战术执行混乱,更重要的是没有转会窗口可以补强阵容。
中超的二次转会早已关闭,他只能依靠当下的这批球员去拼每一分。
他说自己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分析每一个队员的特点,把他们摆放到最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上。
据河南本地媒体回顾,那段时期的训练几乎是“因人设战术”。
像在中场的马兴煜,他的传球视野优于长距离奔跑,于是拉莫斯让他更多负责组织;而在锋线上,卡兰加的冲击力被尽可能释放出来,减少回撤消耗。
拉莫斯甚至调整了部分比赛中的站位,让一些不被外界看好的球员得到出场机会,以此刺激全队的竞争氛围。
在防守端的变化尤其明显。
拉莫斯接手后,河南队的整体防守回收速度加快,不再盲目高位压抢,而是在中后场布置两到三道防线。
这种务实的改变,让球队在对阵强队时不至于早早崩盘。
数据显示,在他执教的前几场比赛中,河南队的场均失球从此前的2.1个下降到了1.3个。
但也正因为他是在赛季中途接手,磨合时间极短,拉莫斯不得不牺牲部分进攻主动权。
他曾在发布会上被问到为何不打更开放的进攻,他只是简单回答:“我知道我们想打得好看,但我们首先要活下来。”对于一支挣扎在保级区的球队,这无疑是一种自我保护。
拉莫斯与河南队的合同到今年12月到期,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时间节点。
在采访中,他直接表态“非常希望能继续留在这里”,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情感色彩。
他来自巴西,有长时间在中国执教的经历,熟悉中超环境,也了解本土球员的训练和生活习惯。
这种长期的文化适应,使得他在河南的日子并不疏离,他还被曝出私下会与翻译一起去菜市场,甚至会在餐馆尝试用中文点菜。
河南队的球员对于这位巴西教练的评价较为一致——严格且细致。
有球员透露,他会在录像分析中一遍遍暂停画面,让队员说出自己当时的心理想法,然后指出更优解法。
有时这种针对细节的纠正会让人觉得枯燥,但赛后看到防守成功率的提升,大家的抵触情绪会消解不少。
在训练中,拉莫斯还试着引入一些巴西训练理念,比如用小场地对抗来提高反应与配合速度,这与国内一些注重体能跑量的训练方法形成差异。
一位助教说过:“他比较相信球员在小空间下的决策能力能够决定比赛成败。”
有趣的是,尽管球队当时处境艰难,拉莫斯并没有在更衣室里大发雷霆的习惯。
他更多是用不断的重申和提醒来“洗脑”球员关于纪律性的重要。
比如定位球防守,他会提前三天就开始布置,把每一名防守者的站位和任务画在白板上,并在训练中反复演练。
翻看中超积分榜可以发现,河南队在拉莫斯接手后,虽然没能迅速大幅跃升名次,但下滑趋势被明显遏制。
与前半赛季相比,他们在对阵中下游球队时开始能稳稳拿分,而不是动辄被逼平或者输掉。
河南球迷对他的态度也有变化。
刚上任时,他的务实足球被质疑“保守”,部分球迷不习惯这种少冒险的打法。
但随着赛季往后发展,大家发现球队的比赛气质不再松散,哪怕面对强敌时抵抗能力也更强,一些原本不多去主场的老球迷也开始回来了。
对于拉莫斯来说,这支河南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本有人写到一半的书,他必须先读懂前面的内容,再去续写后面的章节。
球迷们记得他在一次赛后主动走到看台,双手合十致意的画面,那时候球队刚刚艰难战平一支争冠队,这个动作被不少人解读为他对河南球迷的尊重和感谢。
拉莫斯的工作并没有脱离现实条件的制约。
和一些预算充足的中超球队相比,河南队在外援引进、后勤配置甚至医疗恢复方面都存在差距。
这意味着他在制定战术时必须考虑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完成任务,而不是盲目照搬理想中的战术体系。
在他的带领下,球队的训练时间被安排得异常紧凑。
早晨的集训通常包括短时高强度冲刺和快速传递结合,下午则更多是分组对抗与战术复盘。
球员表示,这种节奏虽然累,但让他们的比赛注意力比以前更集中。
有后卫形容:“比赛里能听到自己呼吸声的那种专注感,是以前没有的。”
还有一个细节是,拉莫斯会亲自参与部分射门训练,作为守门员站在门前扑救。
这不仅让训练场气氛活跃,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球员他的投入程度。
年轻球员觉得这样的教练更容易亲近,但在比赛管理上他依然保持严格,比如迟到一次就会被罚跑圈。
这一切变化,让外界更多关注这位巴西教头与河南队的化学反应。
无论是内部调整还是外部感知,他的执教风格已经深深烙印在这支球队目前的比赛方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