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职业足球历史里,河南队是一道独特风景。它1994年成立,是老牌俱乐部。长期以来,它运营风格低调务实,把重心放在球队长远发展上,不轻易追求那种让人看晕的辉煌。成都球迷嘲讽说“苟活三十年”,这话好像成了压在河南队心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足协杯争冠关键时候,他们变了,推出从没见过的重奖政策,看得出决心很大。这一转变,其实反映了中国职业足球生态的大困境:是求稳定生存,还是为一时荣耀去豪赌呢?
中国足坛“金元时代”好像过去了。恒大崛起又衰落,苏宁夺冠后解散,武汉三镇也陷入困境。这些例子让业界看清了高投入模式的后果。河南队走的是更理性的路。它没有国企球队那样稳定的资金支持,也不像私企背景的俱乐部疯狂投钱,全靠三十年形成的青训体系在艰难环境里生存。这种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可能是后金元时代中小球队持续运营的方向。但这也让河南队一直摘不掉“陪跑者”的标签。在中国足球圈,冠军文化深入人心,没拿冠军就像失败一样。
河南队的抗争反映了更深的问题,就是中国足球价值观扭曲了。国外足坛有很多稳定发展的百年俱乐部,就算多年没拿冠军,也能得到球迷尊重,国内却很少有这样的共鸣。在中超,“冠军才是终极目标”的观念让多数俱乐部不惜代价,这种风气逼得一些该稳步发展的球队去豪赌。今年足协杯上,河南队表现让人惊喜,他们生存策略科学,战术运营精细,球员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多年积累和坚持,终于有了成果。
河南队历史成就让人感慨,它是中超唯一没改过名、没换过投资人背景的俱乐部。这种稳定性在国际足坛可能会被赞赏,在国内却被说成“不上进”。这对河南队不公平。现在,他们在足协杯争冠,背后是成熟的企业化管理理念。他们注重内部造血和体系化发展,和德国的霍芬海姆挺像,霍芬海姆十来年就从地区联赛打到欧冠资格赛。河南队离亚洲赛场只差一步。他们的坚韧,是中国足球生态里更该珍惜的闪光点。
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