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超比赛,梅州客家在主场输了,4比2输给了上海海港。这比赛让球迷们直叹气,也把国内俱乐部的深层问题给暴露出来了。
比赛刚开始9分钟,梅州队防守时不冷静,送了个点球给对方。接着到第30分钟,又出现了乌龙球。这情况一出来,让人忍不住怀疑球队备战和战术安排有漏洞。首发阵容里有一半球员都过30岁了,这么大年纪,比赛节奏和场上表现肯定受影响。镜头扫到看台,几个老球迷一脸无奈,这表现可不符合职业联赛的水平。
数据也不好看。比赛前半场,梅州客家整体跑动距离比海港少了1.3公里。在高强度比赛里,这劣势太明显了。比赛中,38岁的老将杨一虎面对海港年轻小将蒯纪闻,老是守不住位置,下半场就被提前换下来了。从年龄梅州队平均年龄太大,和强调速度、体能的中超环境不搭。这也说明国内球队青训体系不行,和邻国日本联赛一比,差距很明显。数据显示,今年日本J联赛球队平均年龄大概27.3岁,比梅州队小3岁。这种年龄结构差异,让国内联赛竞争力越来越差。
外援政策限制和资源分配也很关键。梅州客家三个外援加起来才值500万欧,海港的莱昂纳多一个人就值650万欧元。这差距直接体现在场上实力上。砸钱不是培养球队的唯一办法,成都蓉城就是个例子。本赛季,蓉城大胆用了很多U21球员,他们出场时间在中超排第二。靠着新老结合,球队打进了亚冠区。这种做法让年轻球员积累了经验,也给联赛带来了活力。梅州客家可以学学,但他们还是只靠老将。
青训是国内俱乐部的通病,这问题不用再讨论了。去年河北队解散时,平均年龄才26.5岁,可主力阵容还是好几个30岁以上的老将。足联的U23政策也没改变现状。怎么让青训起作用呢?韩国K联赛的办法值得学,他们有青训补偿机制,把转会费一部分拿出来支持青训,让培养新人能和钱挂钩。中超俱乐部靠老将拿短期成绩,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表面上看着不错,球队发展却停滞了。昨晚梅州客家替补席坐满了U23球员,可上场机会少得可怜。这么用人,让人怀疑新人没机会,怎么能在竞争里出头呢?
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