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0岁的大学生站上了中超赛场。
7月21日晚,浙江队主场3比2逆转武汉三镇,身高1米91的后卫张瑷晖首发登场完成职业生涯首秀,正是他在后场的关键抢断,策动了锁定胜局的绝杀球。
赛后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名新人球员竟然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学生。
他选择休学两年加盟浙江队,在中国职业足球圈实属罕见。
放在十年前,几乎没人会相信一个从校园走出来的学生能站在中超舞台。
张瑷晖的父亲张威在杭州一家酒店里聊起儿子的选择时依然感慨万千。
2023年夏天,儿子同时收到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和北航录取通知书。
最终选择休学踢球的决定,得到校方理解支持。
"孩子从6岁开始踢球,这份热爱不是突然产生的。"
2003年出生的张瑷晖是校园足球体系培养的典型案例。小升初那年恰逢清华附中首届足球特长生招生,当时考察训练环境后,家里人决定让他在名校里边学习边踢球。六年时间里每天放学后两小时训练雷打不动,周末还要参加比赛。
在清华附中足球队教练眼中,张瑷晖有两个特点格外突出:一是文化课成绩在队内名列前茅,二是比赛中善于动脑子。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后,校园足球的快速发展让他这样的学生球员有了更多选择。
浙江队技术部工作人员王剑飞最初是在中青赛上注意到张瑷晖的。"1米9的个头,回追速度特别快。"他说当时这位学生球员的防守技术还比较粗糙,但前插意识令人印象深刻。半年后那脚导致绝杀的抢断,就和当初中青赛上的表现如出一辙。
主教练卡内达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特意表扬了这位新人:"20岁就有这样的成熟度不容易。"其实早在前段时间的全运会预选赛上,卡内达就专门考察过张瑷晖的表现。当时浙江U20队成功晋级决赛圈,队里几名年轻球员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张瑷晖在队里有个外号叫"教授",不仅因为他是大学生,更因他习惯用战术板分析比赛。队友们说训练结束后常看见他加练传球,有时还会拉着教练讨论防守站位。这样的态度让他在短短两个多月就适应了职业队的节奏。
如今在浙江队更衣室里,放着两套教材。一套是球队的战术手册,另一套是张瑷晖的大学课本。
"两年后要是踢不出来,就回去继续读书。"他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就像讨论明天训练课内容一样自然。
足球圈内人士指出,张瑷晖的出现证明校园足球和职业青训可以形成互补。目前国内已有30多所高校试水高水平足球队建设,北京理工大学更是连续多年征战中甲联赛。这种体教结合模式正在改变着中国足球的人才培养格局。
比赛第二天早上,张瑷晖照常六点起床跑步。路过酒店前台时,工作人员认出了这位昨晚的场上功臣,笑着问他什么时候能再进球。他腼腆地摇摇头说先把防守练好,转身又钻进了健身房。在他身上,能看到中国足球新世代不一样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