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超夏季转会窗口的临近关闭,各支球队的阵容调整工作也宣告收官。对于深陷降级区的球队而言,本次引援的效果很可能成为决定赛季走向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积分榜上位列倒数第二的青岛海牛队,却在转会窗关闭前的最后时刻,从山东泰山队引进了38岁的边后卫张弛。这一压哨交易,引发了外界诸多质疑。
在山东足球领域,张弛久负盛名,其展现出的职业精神以及曾经具备的能力备受认可。然而,关键的一点是,司职边后卫这一位置对体能有着极高要求,如今接近不惑之年的张弛,其当下的竞技状态着实令人存疑。本赛季联赛里,他只为泰山队替补登场5次,显而易见,他已很难满足高强度、全赛程的比赛需求。
无可否认,海牛队右后卫位置上存在明显短板。然而,在保级形势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引进一位年龄较大的后卫,其实际意义究竟体现在哪里?哪怕仅从纯粹的功能性角度考量,选用更为年轻的球员也能够在球场上实现更多的跑动覆盖。更让人忧心的是,球队主力左后卫宋龙同样已35岁高龄。倘若未来这两人同时首发出场,球队两翼边卫的年龄总和将超过73岁,这在中超联赛的赛场上实在是极为少见。
实际上,海牛队在整个夏季转会窗口的引援举措都很难称得上成功。起初心心念念的引援目标,诸如艾菲尔丁、木塔力甫,皆被其他球队抢先一步。最终仅仅引进了孙正澳与买乌郎。新外援兰克尔泽连续两轮比赛都未能取得进球,对于增强球队的整体实力而言,效果十分有限。在转会截止前压哨签下张弛,这仿佛是给这个令人沮丧的转会期又添上了一笔新的遗憾。
审视青岛海牛近阶段的引援方针,其导向颇具独特性,与常规大相径庭。当国内中超联赛各支队伍纷纷将目光聚焦于阵容的年轻化建设时,青岛海牛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引入经验丰富的老将。这一举措使得球队的平均年龄直逼30岁大关,毫无悬念地成为联赛中球员年龄结构最为老化的队伍。如此以高龄球员为主体的建队模式,带来的直观影响便是球队在比赛场上难以维持高强度的竞技表现。纵使球员们满怀拼搏的斗志,却也常常在实际对抗中显得力有不逮。
联赛战罢17轮,仅积8分的青岛海牛深陷保级泥潭,这无疑是其经营思路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作为降级的最大热门,青岛海牛在此次引援操作之后,想要继续留在顶级联赛,前景愈发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