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转会窗口快结束啦。这最后阶段,各支球队动作很多,每笔签约都特别谨慎。不管是争冠球队,还是保级队伍,都在有限时间和资源里,找能填补阵容空缺的球员。每一步操作,更多是无奈,不是那种让人兴奋的大动作。
海港俱乐部宣布引进中国香港球员亚历斯祖。他26岁,是边卫,在港超联赛有过一些成绩。比如一个赛季32场比赛,进了2球,还有3次助攻,还拿了个本土杯赛冠军。不过从他的经历他不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能马上发挥作用的球员。因为他算内援,海港队主力球员王振澳受伤了,引进他是很务实的做法。他主要是在接下来多线作战时,给球队轮换用,帮球队应对密集赛程。
武汉三镇俱乐部的补强也很务实。他们很快签下了曾在上海海港踢球的沈子贵。这球员25岁,去年十字韧带撕裂,伤得很重,很长时间没比赛,复出后就替补上场过一次。他身体状态咋样还不确定,但转会市场好球员不多了,沈子贵有中超比赛经验,对三镇来说,有他总比没有强。市场上符合要求、能马上上场的球员太少了,三镇能找到个能比赛的,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已经很务实了。
山东泰山俱乐部忙着调整外援,想甩掉瓦科和卡扎尔这些高薪但效率不高的球员,可清理这些球员不容易。球队之间球员流动也很现实,像云南玉昆租了青岛队不要的陈宇浩,这就是双方各取所需。市场上球员资源越来越少,各队操作就是能用就行,不再大手大脚花钱了。
这情况反映出现在中超转会的现状:大牌外援难找,本土新星也难发现,各队补强就是修修补补。争冠球队想多些保险,保级队伍更想活下去。在这样的现实下,亚历斯祖、沈子贵这样的球员加盟,可能不能马上让球队变强,但在现在的比赛环境里,能上场解决问题,这就是各队最明智的选择。这些操作不那么让人激动,但体现了俱乐部面对现实的务实态度,也许,这就是现在转会市场的主要特点。
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