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对“美式”、“美式篮球”或“这个球员很美式”等表达产生了强烈的厌恶和反感。这些标签在自媒体中频繁出现,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流量。然而,如果你问那些使用这些词的人“什么是美式篮球”,我敢说他们中的大多数无法给出清晰的答案。随着这种说法的传播,许多孩子们的“美式篮球”理解也变得极其偏颇。
有人认为,无意义且华丽的运球就是美式篮球;只要运三次就可以进行单挑,就属于美式篮球;再或者,穿着更短的裤子、追随嘻哈风格就能被称为美式球员,甚至打球时偶尔说几句英文也算是美式篮球。而像库里、利拉德那样投三分球,或是注重个人表演,也被简化为“美式”。这样的认识太过于狭隘和肤浅。
再深入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已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美国的篮球已经融入了大量非洲与欧洲的元素,一个球队的风格并不再仅仅取决于球员的国籍。所以,“美式篮球”和“欧式篮球”现在已不能单纯通过地域来界定。球队的风格往往由主教练和主要球员的特点所决定。比如,以团队合作著称的印第安纳步行者,是不是真正的美式篮球?2014年夺冠的圣安东尼奥马刺,在战术上是否更接近于“欧式”?
即便是拥有东契奇的斯洛文尼亚国家队,也常常体现着某种程度的“个体风格”。我们切不可把欧洲的团队篮球等同于没有个人才能,而美国篮球则归结于单打独斗。那么,所谓的美式篮球到底应该怎么定义呢?
美式篮球的核心理念在于自由创造与技术的极致化。它强调以身体素质为基础,创造性进攻为灵魂,以迅速攻防作为战术思路。因此,它通常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重视球星的单打能力,弱化复杂战术的流程,鼓励快速的突破以及球员的即兴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NBA这一品牌本质上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然而,这种美式篮球的模式并未完全适合我们中国球员。首先,我们的身体素质与美国球员差异较大,当我们惊叹于欧神仙和库里的运球时,是否意识到这背后需要有强大的身体条件作为支撑?
最为关键的是,篮球风格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化推崇个人成就与自我价值,强调侵略性,在其篮球风格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我们的文化则更强调努力耐劳、集体精神和纪律性。如此巨大的文化和身体素质差异,注定了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对于为何不学习欧洲篮球的问题,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最近我看到了一档关于纳什、詹姆斯与东契奇的访谈,讨论了欧美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的差异。东契奇13岁时就加入皇马青训,每天的日程严谨而规范,包括晨间训练、课堂学习和晚间再次训练,而欧洲教练对每位球员一视同仁,对个人特权坚决抵制。
相比之下,美国的AAU体系,让青少年球员频繁参与商业赛事,却缺乏对于比赛整体框架的理解。尽管美国球员在个人才华方面表现优异,但两者的培养方式截然不同,这使得我们在借鉴时迷失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反而可能导致中国篮球丢失自身的特色。
正如足球评论员董路所说,我们应先弄清楚:中国人究竟适合打什么样的篮球?不要再一味提及“美式”或“欧式”了。我们需要定义出属于中式篮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