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最近世俱杯上,皇家马德里踢得越来越像巴黎圣日耳曼了。 不是说球员长得像,而是踢法——控球、逼抢、快速换位,连少打两人都能稳住节奏的那股子劲儿,和巴黎圣日耳曼卫冕欧冠时的样子特别像。
巴黎圣日耳曼为什么能拿欧冠? 不是靠姆巴佩一个人爆种,是整支球队像一台精密机器。 2023-2024赛季欧冠1/4决赛对拜仁,他们第55分钟被罚下一人,少打两人还能控制场面,第79分钟靠乌龙球反超,最后2-1赢球。 比赛中他们的球员平均每45秒完成一次集体移动,前锋回撤拿球,后卫前压逼抢,中场永远有两个人补位,这种整体性让拜仁都找不到突破口。
现在看皇马踢球,尤其是对多特蒙德那场,开场半小时简直像巴黎的翻版。 皇马控球率68%,球员平均每3分钟完成一次成功换位,边后卫弗兰·加西亚左路助攻4次,其中两次传中造成多特后卫慌乱解围。
维尼修斯也没像以前那样频繁内切单干,而是跟着中场节奏跑位,上半场就有3次关键传球。
古莱尔的变化最明显。 夏天加盟时大家还担心他能不能适应西甲,现在对多特蒙德他全场触球47次,成功传球39次,比右路的贝林汉姆还多。 有次他在左路拿球,吸引两个防守球员后分给套边的加西亚,后者传中造成多特门将扑救——这种“一传一切”的配合,和巴黎的维蒂尼亚、阿什拉夫踢法几乎一样。
年轻球员也在体系里找到了位置。 贡萨洛·加西亚踢伪九号,全场跑动路线像条“游鱼”,上半场两次回撤到中场接球,下半场又拉到边路牵制防守。 19岁的巴尔韦德虽然没上场,但训练中已经开始学巴黎的维蒂尼亚,专门练无球跑动和后插上。
老将们也在调整。 卡瓦哈尔以前是“右路爆点”,现在更多回防参与逼抢,对多特蒙德全场完成3次成功拦截,比上赛季同期多了1次。 吕迪格踢三中卫时不再一味退守,上半场有2次前插到中场拿球,其中一次分给边路的弗兰·加西亚,后者直接远射——这种“后卫参与组织”的套路,巴黎的马尔基尼奥斯也经常这么做。
楚阿梅尼是中场最关键的“齿轮”。 他对多特蒙德全场传球成功率92%,其中向前传球占比38%,比上赛季提高了5%。 有次他在中场断球,立刻分给左路的弗兰·加西亚,后者传中,古莱尔跟进推射破门——这套从断球到推进再到终结的流程,和巴黎中场维拉蒂、维蒂尼亚的配合几乎一模一样。
现在皇马和巴黎的战术像,不是偶然。
现在皇马球员每天加练15分钟“无球跑位”,专门练如何通过交叉跑动拉扯防线——巴黎球员每天也练这个。 连更衣室的战术板都换了,以前写着“边锋内切”“前锋抢点”,现在全是“区域覆盖”“动态换位”“三人小组配合”。
不过能看出来,皇马还在磨合。 对多特蒙德下半场丢球,就是因为中场逼抢没保持住,被多特打了反击。 巴黎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的高位逼抢已经练了两年,球员本能就知道什么时候该上抢,什么时候该回撤。 但皇马现在至少有了方向——球员们开始理解,足球不是一个人的表演,是11个人像齿轮一样互相咬合。
维尼修斯的变化最有意思。 以前他是“皇马特权球员”,现在训练时主动找贝林汉姆学无球跑位,比赛里也开始喊队友跑位。 对多特蒙德有次他拿球,看到古莱尔在左路空了,立刻把球分过去,自己往中路跑拉扯防守——这种“为队友创造空间”的意识,和巴黎的姆巴佩越来越像。
现在去看皇马训练,能看到以前没见过的场景:边后卫和中场球员一起练传中,前锋和中后卫练二过一,连门将都加入进来练出球。 阿隆索说:“我们要让每个球员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不是固定的,球到哪,职责就到哪。 ”这种思路,和巴黎主帅恩里克说的“位置模糊化”几乎一模一样。
数据不会说谎。 皇马本赛季联赛场均控球率58%,比上赛季多了5%;场均关键传球12.3次,比上赛季多了2.1次;场均射门次数16.7次,虽然少了1次,但射正率从38%提到了45%。 这些变化,和巴黎上赛季的数据(控球率61%、关键传球13.2次、射正率47%)越来越接近。
现在去巴尔德贝巴斯训练基地,能看到场边挂着巴黎的比赛录像。 阿隆索的教练组每天研究巴黎的比赛,把他们的跑位路线、传球时机、逼抢强度做成图表,给球员讲解。 有次训练结束后,贝林汉姆说:“我们现在踢的球,和巴黎的比赛录像里的好多镜头都像,连跑位的节奏都差不多。 ”
这不是说皇马要复制巴黎,而是找到了一条更符合现代足球的路。 以前皇马靠“BBC”(本泽马、贝尔、C罗)的个人能力赢球,现在靠11个人的整体运转。 巴黎证明了这种踢法能拿欧冠,皇马现在正在证明,这种踢法同样适合他们。
对多特蒙德那场比赛结束后,有球迷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皇马球员围在一起喊战术口号,和巴黎球员庆祝欧冠时的样子特别像。 评论区有人说:“以前觉得皇马是‘巨星皇马’,现在看越来越像‘体系皇马’了。 ”这种变化,可能比拿一座奖杯更有意义。